成都活动策划

活动策划

成都大学活动策划


毕业之后去创业(组图)

创富核心

  6月末,又到一年一度大学毕业生离校时,这也是各种情感交集的时刻,有告别校园生活的依依不舍、有走向社会的踌躇满志,更有尚未找到工作的苦闷与焦虑。伴随高校的不断扩招,现在,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凸显,媒体不断曝出“大学生工资不如民工”、“大学生争做搓澡工、洗脚工”等新闻,至于“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”的说法也由来已久。其实,我们大学生除了努力就业之外,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,那就是积极创业,虽然大学生没有资金、经验与阅历,但大学生却有着创业者不可或缺的激情、创意与勇气,本期创富榜样集纳了三个大学生创富个案,他们的创业故事,也许能给那些还正在苦苦寻找出路的大学生朋友带来启示。

  毕业创业之 创意篇

  一本DM杂志风行成都高校

  现在,成都有的高校班级聚餐,全班同学都会搜集来一堆《校园消费》上的代金券,然后,数十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往市中心吃火锅,场面非常壮观。每到这时,火锅店的老板都暗自高兴,因为他在《校园消费》上发布了几期的广告和代金券后,竟然回收了1万多张代金券,火锅店的人气狠狠地旺了一把。

  这本名为《校园消费》的DM杂志,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内,发行量从1万份猛增至4万份,风行于成都的10多所高校,还进入了多所大学的图书馆,大大方方地跟一些财经杂志摆在一起。DM是英文“directmailadvertising”的略写,直译为“直接邮寄广告”,即通过邮寄、赠送等形式,将宣传品免费送到消费者手中、家里或公司所在地。《校园消费》的5名创办者,有3名走出大学校门不到一年,有两名还在念书。名不见经传的《校园消费》,何以博得大学生的青睐,在成都高校如此风行?


  代金券带来的广告效果

  在校园经济风起云涌的今天,《校园消费》代金券的创意,成了帮商家吸引大学生的重要手段。一时间,这本杂志广为散发,传阅率节节攀升。一些学生干脆登门索取杂志,甚至有学生收集《校园消费》,拿到网上叫卖,把这份原本免费的杂志以四五元的价格出售。不仅是前面提到的火锅店,《校园消费》的100多个广告客户,大多数都采用这种方式来吸引大学生,效益可观。杂志的创办者之一龙宏说,每期杂志的代金券金额就有两三千元,像这样的优惠在其他媒体是提供不了的。

  “现在的广告相当大一部分要靠关系谈成,可我们刚出校门,什么关系也没有。”杂志的创办者之一刘洪燕说,“唯有让商家认识到我们的传播效果,才能说服他们掏钱打广告。”他们想到了代金券。由于代金券的广告效果一目了然,《校园消费》留住了一大批长期客户。

  某高校旁的一家牙科医院,经过《校园消费》业务员的说服,在杂志上投放了广告。第一次刊登的牙科医院广告没有加印代
金券,结果付广告费的时候,老板显得很犹豫。第二次牙科医院的广告上加印了一张代金券,等到《校园消费》业务员上门收取广告费时,老板付钱就很爽快了,因为他回收了一沓代金券。跟报纸等媒体相比,《校园消费》的广告价格相对较低。这也是商家们看上《校园消费》的另一个因素。

  从校园地图到《校园消费》

  《校园消费》的创业团队一共有5个人,其中刘洪燕、任建、王林是四川大学2006届毕业生,刘振华在成都大学念大四,龙宏在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读研究生。

  2005年6月,在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生会任职的任建,找到同学刘洪燕,想在9月份新生报到时,通过向新生免费发放校园地图,推广一下学院记者团的良好形象。可是,要印几千份的地图得花不少钱。钱从哪里来?

  刘洪燕想到了拉赞助。他们在地图的设计图纸上画出了24个广告位,利用暑假的时间东奔西跑地招商。当时的困难,是没有正规的公司作为后盾,难以取得客户的信任,如果没有商家认购这些广告位,制作地图的计划就流产了。尽管吃了不少苦,最终他们还是把24个广告位全部卖出去了。最后,他们不仅顺利印制了两万张地图,还赚了8000多元。

  这次地图招商让在同学当中有“刘总”之美誉的刘洪燕发现,如果有一个媒体能把校园周边的商家和校园内的大学生联系起来,其中一定潜藏着巨大的商机。


  2005年9月,刘洪燕与几个同学创办了《校园消费》杂志,并陆续在四川大学发行了几期,发行量从1万份增长到1.5万份,发行范围也从四川大学扩大到成都13所主要高校。刘洪燕成了名副其实的“刘总”。

  广告收入超过百万元

  2006年刘洪燕大学毕业,和其他毕业的创业团队成员一样,她早就联系好了工作单位。然而这一切因为一次偶然而改变。

  2006年4月,团成都市委等单位主办的“创业成都”系列活动在四川大学举行启动仪式。刘洪燕“深受震撼”,“当时就有非常强烈的感觉,那就是要把《校园消费》继续做下去”。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团成都市委的支持,他们放弃了就业,开始了真正的创业。

  利用毕业前的几个月时间,他们对成都的校园消费市场做了一个调查。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:成都市的13所主要高校共有在校大学生41万人,大学生的生活必需消费和其他可支配消费的总额超过了21亿元。校园消费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蛋糕,这一调查结果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。

  2006年8月,刘洪燕和4名同伴注册成立了“高效文化公司”,开始正规运作《校园消费》杂志。刘洪燕担任总经理,其余4人分别负责公关、市场、策划、编辑、发行等工作。

  手握《校园消费》这张王牌的高效文化公司,目前已经雇用了25个专职员工,还为200多名大学生提供了兼职岗位。迄今为止,《校园消费》的广告收入已超过百万元。北京、上海、重庆以及成都本地的一些传媒集团、风险投资机构纷纷表达了合作的意愿。


  羽翼渐丰的高效文化公司已经开始筹划更大的事业了。除了《校园消费》杂志,公司正在为企业做面向高校校园的整合营销:市场调查、品牌推广、活动策划等立体式营销战略。

  毕业创业之 经验篇

  吃巧克力吃出来的生意经

  大男生也那么爱吃巧克力?人家不但恋巧克力的香,还赚巧克力的钱。

  巧克力让他吃了个遍

  高常壮的身材有点胖,这跟他喜欢吃巧克力有点关系。市面上几乎所有巧克力他都吃过了,时间长了,高常壮对巧克力有很深的了解。平时,高常壮买巧克力也花了不少钱,他决定自己开一家巧克力店。

  有了开店的想法后,2006年,大学毕业后,高常壮到各大商场考察各家巧克力店经营的情况,发现他们经营的情况不是很好,主要是经营模式不理想。之后,高常壮又上网查找资料,最后决定开一家DIY巧克力店,顾客自己动手做巧克力多有纪念意义!

  经过他半年的考察,选定了经营的方向,接下来就是选店面的位置。高常壮将店面开在铁西一处居民区内。高常壮的店面有160多平方米,租店、装修、原料……前期投入能有十多万,他坚信两年内能收回成本。

  创业心得:接触一件事物时间长了都会对这样事物有深层次的了解,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。高常壮虽然是开巧克力店,但是他将自己品尝、购买巧克力的体会加了进去,再加上充分的考察,做出来的巧克力肯定与别家的不同。


  用巧克力火锅攒人气

  巧克力店面开起来之后,每天都会迎接很多顾客。高常壮天天看着顾客,心里又有了想法。

  他要在店里再经营边缘生意,边缘生意有的是和巧克力相关的,其他的就是卖一些饮料之类的东西。边缘生意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巧克力火锅。巧克力火锅和普通的火锅一样,只不过下火锅的材料是以巧克力为主,仅仅巧克力火锅一项就吸引了不少顾客。

  DIY巧克力的消费人群大多是年轻的情侣,他们多是用自己制作的巧克力见证他们甜蜜的爱情,并且从制作中享受浪漫的过程。

  创业心得:变则通。做生意不能固守陈规,不能不敢突破。一家店铺可以利用有限的空间拓展生意,不偏离主题,同时为主
业增色,是个聪明的做法。

  制作网页宣传店面

  高常壮的DIY巧克力店是沈阳市第一家店面,他经营之初是通过加盟的形式,高常壮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盟,同时拓展店面的规模。

  巧克力店已经开了一年多了,顾客普遍反映较好。有的自己吃过了,感觉口感不错,介绍别人来买。但是也有不少人反映巧克力的价格有点贵,不太适合大众的消费水平。

  于是,高常壮经常推出不同款式的打折巧克力,在节假日的时候还有优惠活动。目前,高常壮专门为巧克力店制作了一个网页,让喜欢巧克力的人不出门就能了解店里的最新情况。


  创业心得:“求稳”然后“求大”,是不少人的经商路径。但是拓展店铺生意利用上互联网,你想到了吗?

  榜样特质

  关键词敢想敢做

  从做校园地图到做成一本《校园消费》的DM杂志;从自己喜欢吃巧克力到开店经营巧克力;从给人做杂工到自己承包食堂窗口当老板,这些大学生创业者,想到了也做到了,虽然,他们现在的创业起点都还很低,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,凭着他们这股敢想敢做的精神,今后的创业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。

一本DM杂志何以风行成都高校

名为《校园消费》的DM杂志,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,发行量从1万份猛增至4万份,风行于成都10多所高校。5名创办者中3名走出大学校门不到一年,两名还在念书。成都体育学院大二的学生廉超,有一段时间常常到离学校10多里路、位于市中心的一家自助火锅店吃火锅。因为他手里有几本《校园消费》杂志,上面印有好几张这家火锅店的10元代金券。多的时候,廉超一周之内吃了3顿火锅。

    还有更壮观的场面。有的高校班级聚餐,全班同学搜集了一堆《校园消费》上的代金券,数十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往市中心吃火锅。

    这家火锅店的老板乐开了花,因为在《校园消费》上发布了几期的广告和代金券后,竟然回收了1万多张代金券,火锅店的人气狠狠地旺了一把。

    这本名为《校园消费》的DM杂志,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,发行量从1万份猛增至4万份,风行于成都的10多所高校,还进入了多所大学的图书馆,大大方方地跟一些财经杂志摆在一起。

     DM是英文direct mail advertising 的省略表述,直译为“直接邮寄广告”,即通过邮寄、赠送等形式,将宣传品免费送到消费者手中、家里或公司所在地。《校园消费》的5名创办者,有3名走出大学校门不到一年,有两名还在念书。名不见经传的《校园消费》,何以博得大学生的青睐,在成都高校如此风行?

    流行于校园的代金券

    在校园经济风起云涌的今天,《校园消费》代金券的创意,成了帮商家吸引大学生的重要手段。一时间,这本杂志广为散发,传阅率节节攀升。一些学生干脆登门索取杂志,甚至有学生收集《校园消费》,拿到网上叫卖,把这份原本免费的杂志以四五元的价格出售。不仅是前面提到的火锅店,《校园消费》的100多个广告客户,大多数都采用这种方式来吸引大学生,效益可观。杂志的创办者之一龙宏说,每期杂志的代金券金额就有两三千元,像这样的优惠在其他媒体是提供不了的。

    “现在的广告相当大一部分靠关系谈成,可我们刚出校门,什么关系也没有。”杂志的创办者之一刘洪燕说,“惟有让商家认识到我们的传播效果,才能说服他们掏钱打广告。”他们想到了代金券。

    由于代金券的广告效果一目了然,《校园消费》留住了一大批长期客户。

    某高校旁的一家牙科医院,经过《校园消费》业务员的说服,在杂志上投放了广告。第一次刊登的牙科医院广告没有加印代金券,结果付广告费的时候,老板显得很犹豫。第二次牙科医院的广告上加印了一张代金券,等到《校园消费》业务员上门收取广告费时,老板付钱就很爽快了,因为他回收了一叠代金券。

    跟报纸等媒体相比,《校园消费》的广告价格相对较低。这也是商家们看上《校园消费》的另一个因素。

    从校园地图到《校园消费》

    《校园消费》的创业团队一共有5个人,其中刘洪燕、任建、王林是四川大学2006届毕业生,刘振华在成都大学念大四,龙宏在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读研究生。

    2005年6月,在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生会任职的任建,找到同学刘洪燕,想在9月份新生报到时,通过向新生免费发放校园地图,推广一下学院记者团的良好形象。可是,要印几千份的地图得花不少钱。钱从哪里来?

    刘洪燕想到了拉赞助。他们在地图的设计图纸上画出了24个广告位,利用暑假的时间东奔西跑地招商。当时的困难,是没有正规的公司作为后盾,难以取得客户的信任,如果没有商家认购这些广告位,制作地图的计划就流产了。

    尽管吃了不少苦,最终他们还是把24个广告位全部卖出去了。最后,他们不仅顺利印制了两万张地图,还赚了8000多元。

    这次地图招商让在同学当中有“刘总”之美誉的刘洪燕发现,如果有一个媒体能把校园周边的商家和校园内的大学生联系起来,其中一定潜藏着巨大的商机。

    2005年9月,刘洪燕与几个同学创办了《校园消费》,并陆续在四川大学发行了几期,发行量从1万份增长到1.5万份,发行范围也从四川大学扩大到成都13所主要高校。刘洪燕成了名副其实的“刘总”。

    继续创业缘于一次偶然

    2006年刘洪燕大学毕业,和其他毕业的创业团队成员一样,她早就联系好了工作单位。

    然而这一切因为一次偶然而改变。

    2006年4月,团成都市委等单位主办的“创业成都”系列活动在四川大学举行启动仪式。时任成都晚报社长的夏旗舰、Intel公司对外事务经理徐振弟等人分别讲述各自的创业经历和心得。坐在台下的刘洪燕“深受震撼”,“当时就有非常强烈的感觉,那就是要把《校园消费》继续做下去”。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团成都市委的支持,他们放弃了就业,开始了真正的创业。

    利用毕业前的几个月时间,他们对成都的校园消费市场做了一个调查。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:成都市的13所主要高校共有在校大学生41万人,大学生的生活必需消费和其他可支配消费的总额超过了21亿元。

    校园消费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蛋糕,这一调查结果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。

    2006年8月,在团成都市委领导和夏旗舰等热心人士的帮助下,刘洪燕和4名同伴注册成立了“高效文化公司”,开始正规运作《校园消费》杂志。刘洪燕担任总经理,其余4人分别负责公关、市场、策划、编辑、发行等工作。

    宁可天下人负我,也不愿负天下人

    刚开始,没资金、没经验、没关系网,大家觉得,只有靠真材实料来打动客户了。

    2006年冬天,龙宏去一家美发店拉广告。本约好了晚上10点见面,可后来店长有事,把见面时间往后推了。凌晨1点,美发店店长回来时惊讶地发现,已经冻得瑟瑟发抖的龙宏竟然还在店门口等。广告自然是拿下了,店长还自己掏了几千元做了更大篇幅的广告。

    几个年轻人的真诚打动了不少客户。

    香港富豪霍英东有句话:“宁可天下人负我,也不愿负天下人”,刘洪燕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,这句话也成为这个团队的创业宗旨。

    负责杂志策划的刘振华说,我们敢如实公布发行量,并邀请客户现场监督杂志的印刷、发行等各个环节。他们的真材实料,打败了同样对校园消费市场虎视眈眈的11个对手。

    手握《校园消费》这张王牌的高效文化公司,目前已经雇用了25个专职员工,还为200多名大学生提供了兼职岗位。

    迄今为止,《校园消费》的广告收入已超过百万元。北京、上海、重庆以及成都本地的一些传媒集团、风险投资机构纷纷表达了合作的意愿。

    羽翼渐丰的高效文化公司已经开始筹划更大的事业了。除了《校园消费》杂志,公司正在为企业做面向高校校园的整合营销:市场调查、品牌推广、活动策划等立体式营销战略。

    他们期望在校园消费这个宝山淘到更多的黄金。


 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上一篇:成都大型活动策划公司 下一篇:成都商业活动策划


更多精彩推荐: